English

戏剧的出路在哪里

1999-07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金怡 我有话说

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期间上演了不少精彩戏剧,各剧种上座率较高,一些现代戏观者如云,戏未上演票已订完。以往门可罗雀的剧院变得门庭若市,是什么使戏剧重现生机?

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

本次艺术节推出的大部分剧目,紧扣时代脉搏,贴近百姓生活,观众反映,现代戏好看了。

以往,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戏说教成份较多,这次上演的剧目克服了这些弊病,将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起来,很多场次都出现了超过八成的上座率,京剧《骆驼祥子》的票甚至要开后门买。

戏剧诞生于民间,要吸引观众,就要注意其观赏性。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,反映老百姓的情感和生活,这样的戏才会有生命力。连日来上演的几出戏如《代代乡长》、《春在秦淮两岸边》、《豆腐宴》等,得到许多观众的赞誉。在《豆腐宴》的演出中,当演员用虚拟的手帕逼真地表现出服务员端菜上桌的动作时,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一位观众说:“这些戏从凡人小事出发,把发生在老百姓周围的故事搬上舞台,很有感染力。”

被尊为“百戏之祖”的昆剧,这次也有了创新。传统戏剧的特色具有一套严谨的程式,然而多年不变的老面孔、冗长的唱腔,已不能打动观众的心。创作人员通过对观众心理的调查,经过反复研究,在不影响大结构的情况下,对昆剧进行了一些改革。一位昆剧迷在看了《况钟》后说:“这个戏我看了好几遍,但这次的感觉不一样,唱腔、曲调都有变化,改得挺好,有新意。昆剧是一曲十八弯,妙就妙在这里,但坏也坏在这里,过分讲究艺术,就会削弱故事的情节,这次对‘十八弯’进行了革新,吸引了不少新观众。”

加大宣传培养观众

在戏剧节中前来看戏的观众绝大部分是老年人,中年人有一小部分,年轻人较少。在演出现场,一位青年告诉记者,他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喜欢上戏剧的,而在他的同龄人中,几乎没有一个看过戏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、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群众争相涌到剧场去看戏的情景不多了,有些剧目目前还有较多观众,但如果剧团不注意宣传,不注意包装和推销,观众将会越来越少。据悉,目前看过江苏地方戏剧的学生不到1%。

观众是决定戏剧发展前途的一个重要因素。面对目前低迷的戏剧市场,培养观众,是当务之急。前不久,南京市文化局分别在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等高校开设戏剧讲座并当场表演,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,一些学生说:“以前我们不知道有这么多剧种,也不知道戏剧有这么好看,以后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办几次。”据了解,这次戏剧节上看戏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这些高校的学生。

把根扎到农村占领农村市场

一些地方性戏剧在城市屡屡受挫,人们拿着免费赠送的戏票还不愿去看。然而在农村,情况却大相径庭。

记者在苏北农村看到,一个并不出名的剧团,带着几出简简单单的戏,竟然在当地连演十几场,场场火爆。没有著名演员,没有带空调的剧场,当地的老百姓带着自家的凳子还要抢占地盘,妇女抱着吃奶的孩子,老人小孩挤在一起,看得如痴如醉。

戏剧要在夹缝中求生存,就不能光想着在城市中竞争,要把眼光瞄准农村。农民是这些地方戏的最大观众群,全国有9亿多农民,这是一个相当巨大而且相当有潜力的市场,立足农村,为农民多写戏,写好戏,放下架子,送戏下乡,把工作做到实处,戏剧就会有出路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